當全聯架上的進口蔬菜以每把 15 元的價格,與本土小農辛苦栽種的青菜正面交鋒時,這不只是一場價格競爭,更是一場關於「誰決定我們吃什麼」的權力博弈。食物政治(food politics)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探討的是食物系統中權力關係的分配與運作機制,它揭示了看似日常的飲食選擇背後,實際上蘊含著複雜的政治經濟結構。
小農覺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發聲
新竹縣湖口鄉青農曾晧真,原本在農業科技研究院任職高薪工作,卻選擇走出動物疫苗實驗室返鄉務農。他跟著十大神農獎得主吳文岳學習四年後,自創「立安有機農場」,在 2020 年加入新竹縣中小學營養午餐有機蔬菜供應計畫,讓學子吃到在地產銷的有機蔬菜。「以前農民只能被動接受盤商開價,現在我們可以透過教育計畫,直接跟學校、家長對話。」曾晧真表示,通過品質保證與產銷履歷,他的有機蔬菜獲得學校認可,農場經營也步上正軌。
根據有機農業推動中心統計,2023 年全國有機作物驗證面積達 17,365.12 公頃,其中蔬菜占 45.72%,較 2016 年呈現穩定成長趨勢。台灣小農正透過有機認證、產銷履歷等方式,重新奪回被大型通路商壟斷的話語權。
彰化二林的秉森酒莊是這場話語權爭奪戰的另一典型代表。莊主楊秉森在父母葡萄園面臨廢園危機時,選擇堅持釀造台灣在地風味的葡萄酒。2025 年,秉森酒莊在法國里昂國際酒類大賽中,以「1925 蔗魂蘭姆酒」與「巴布薩紅葡萄酒」雙雙奪下金牌,成為台灣酒莊首次「雙金」紀錄,證明了本土酒莊的國際競爭力。
新竹關西的青農劉興檀從父親手中接過仙草加工廠,對仙草的栽種、加工到行銷親力親為,甚至研修食品安全課程、考取鍋爐操作證照。夫妻同心經營下,加工廠取得 GHP 與 HACCP 認證,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這些案例都顯示台灣農民不再只是被動的價格接受者,而是積極掌握品牌經營與品質控制的主動者。
品牌米革命:產地認同的經濟實踐
花東地區的品牌米發展,更清楚展現了話語權爭奪的成果。池上米從過去的統一收購、混裝銷售,轉型為精品品牌,每公斤售價從 20 元提升至 120 元,農民收益增加四倍。
「消費者開始在乎這碗飯的故事。」池上米認證標章的推動者、建興碾米廠的梁正賢表示。2005 年池上米獲得全國第一張產地標章認證後,成功建立品牌形象。透過產地認證、農民履歷和品牌行銷,池上米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步,更成功外銷日本、香港等地。
這場品牌米革命的背後,是產地組織、農民合作社與消費者教育的三方聯盟。池上鄉與其他米廠業者成立「池上米共同品牌協會」,採契作模式,農友須記載田間栽培記錄,收成時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檢測記錄提高收購價格。當消費者願意為「故事」付費時,生產者就有了重新定義價值的權力。
結構性挑戰:進口競爭與政策落差
然而,話語權的重分配並非一帆風順。台灣農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嚴峻:農地零碎化、勞動力老化、進口農產品低價競爭。根據農業部統計,2023 年台灣蔬菜進口量仍相當可觀,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這些進口蔬菜不僅價格低廉,供應穩定,對本土小農形成巨大壓力。
政策面的支持雖有進展,但仍顯不足。《食農教育法》於 2022 年三讀通過,明定政府機關、學校應優先採用在地農產品。截至 2022 年,全台學校午餐使用三章一 Q 標章食材覆蓋率達 95.71%,偏鄉學校也有 94.16%。
農業部從 2017 年開始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至 2024 年 4 月全國覆蓋率達 98.74%,偏鄉達 98.66%。然而真正使用在地食材的比例與消費者對食物來源的認知,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日本經驗:農協組織的系統性整合
日本農業轉型經驗值得台灣借鏡。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採用全國、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組織架構,覆蓋率達 90% 以上。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JA 全農)負責農牧產品販賣、農用品採購及農業技術開發等經濟事業。
關鍵在於組織化程度。日本農協不僅提供生產技術支援,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價值鏈。在學校午餐方面,日本透過 1952年立法的《學校午餐法》,將學校午餐在地食材使用率提升至近 100%,所有食物都是本地生產。
韓國的經驗也值得參考。韓國自 1997 年制定《學校給食法》,2010 年起正式邁入免費親環境校園供餐階段,截至 2023 年,全國所有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幾乎都享有免費的親環境學校供餐,供餐率達 99.9%,其中 97.9% 採直營模式。
韓國的成功關鍵在於民間推動。2003 年,包括家長、農民組織、學校教師為主體的五十多個公民團體組成「學校供餐法修訂與條例制定國民運動本部」,展開至今為期二十多年的親環境免費學校供餐行動倡議。
數位賦權與智慧農業突圍
新一代台灣農民正透過數位工具重新定義農業價值。除了社群行銷,更有農民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產品溯源系統,透過物聯網監控農作物生長環境。台東池上青農魏瑞廷運用區塊鏈技術,把「池上米」上架美國亞馬遜平台,更三次獻米給梵蒂岡教宗。
台灣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顯示,農民組織參與對主力農家經濟表現產生正面影響。透過集體議價,農民能增強市場議價力,提高利潤。以農民團體為中心,結合生產、研發加工、資材供應、行銷、物流等功能組織,形成實質的合作模式。
消費者覺醒與政策推進
真正的改變來自消費端。近年來食安事件頻傳,加上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為「安全」、「在地」、「永續」等價值買單。農業部推動食農教育,建立跨部會資源整合機制,以六大推動方針包括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等。
2023 年 11 月起雜糧類開始使用有機或產銷履歷農產品,2024 年 1 月起將短期葉菜類十二個品項納入範疇。但多數消費決策仍被超市貨架與價格主導,需要更系統性的消費者教育。
重建食物民主:三層面改革路徑
台灣食物政治的未來,關鍵在於建立真正的「食物民主」。這不僅意味著消費者有選擇權,更重要的是生產者有定價權、政策制定有參與權。
- 政策層面:參考日韓經驗,大幅提高學校營養午餐在地食材使用比例,建立公平的農產品價格機制,強化農民合作組織功能。根據農業部資料,目前農業生產總值達 5,811 億元,應讓更多產業發展果實回流到農村。
- 市場層面:發展多元銷售通路,支持農民品牌化經營,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連結。強化類似日本農協的組織體系,提升台灣農會的集體議價能力,讓小農具備與大型通路抗衡的能力。
- 社會層面:深化食農教育,提升消費者對在地農業的認同,培養願意為價值付費的消費文化。擴大食農教育的影響範圍,建立從學校到社區的完整教育網絡。
台灣食物政治的核心問題,正是如何在全球化與資本壓力下,重新分配食物系統中的權力與資源,讓生產者不再只是被動的價格接受者,讓消費者能夠認識、理解甚至參與農村生產的價值創造。
當每一次的消費選擇都成為對生產方式的投票,當每一位農民都能有尊嚴地訴說自己的故事,台灣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公平、永續的食物體系。食物政治最終要解決的,絕不只是糧食自給率或價格競爭力這類數字指標,而是關乎每一個人都能公平獲得健康食物、參與決策、理解食物的文化和社會意義。
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公平、有韌性、兼具文化深度與未來競爭力的食物系統。讓餐桌不只是消費終點,而是社會公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