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瓶葡萄酒被開瓶、分享、品味、讚嘆的同時,很少人會去想:它的「剩下的部分」去了哪裡?
每年,全球葡萄酒發酵產生的殘餘物,包括葡萄皮、籽與果梗(統稱「酒渣」pomace)可達百億公斤,這些殘留物過去多半被視為農業廢棄物,做成堆肥或餵飼牲畜。但在近十年,情況徹底改變:酒渣開始走出酒窖,走進保養品實驗室、食品工廠、醫學研究中心,成為下一代「超級素材」。
這不是一場想像中的未來科技,而是葡萄酒世界已在上演的第二人生革命。
從酒窖到保養品專櫃:Caudalie 的誕生
這場轉變的先鋒之一,是來自法國波爾多的家族酒莊 Château Smith Haut Lafitte。在1990年代,酒莊主人之女 Mathilde Thomas 無意間聽到研究人員談論「葡萄籽多酚」的高抗氧化潛力,便產生一個靈感:如果這些高價值成分存在於釀酒後被丟棄的葡萄籽裡,為何不將它們延續?
於是,1995年她創辦了保養品牌 Caudalie(歐緹麗),專注將酒渣中的活性成分萃取應用於肌膚保養。從葡萄多酚(polyphenols)、白藜蘆醇(resveratrol)到葡萄籽油,每一項都是天然抗老、防曬、修護的重要成分。更進一步,她還在自家酒莊園區開設了第一間「酒療 Spa」,讓訪客用整套葡萄酒副產物體驗從裡到外的保養。
30年過去,Caudalie 已成為全球銷售超過40個國家的天然保養品牌,其明星商品 Vinoperfect 精華液與 Grape Water 噴霧在美妝界屢獲殊榮。而Mathilde Thomas 的初衷始終未變:「我只是想把酒的美好,不浪費地帶給更多人。」

食品產業的酒渣奇蹟:從能量棒到益生元
除了美容保養,葡萄渣也開始活躍於食品科學領域。美國加州的食品科技公司 Crush Dynamics,便與多家酒莊合作將釀酒後的果皮與籽冷壓處理,製成富含纖維與多酚的「酒渣粉」(grape pomace flour),並應用在能量棒、穀物棒與麵包製品中。他們的核心主張是:「將浪漫變成日常的營養。」根據該公司提供的實驗數據,每100公克的酒渣粉含有超過12公克膳食纖維與極高含量的類黃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與血糖調節潛力。部分產品已進入 Whole Foods、Trader Joe’s 等連鎖超市上架。
在歐洲,奧地利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與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亦投入研究酒渣作為益生元(prebiotics)的可能性。由於酒渣富含非消化性多醣與天然多酚,被證實能促進腸道內好菌如 Bifidobacteria 與 Lactobacillus 生長,有助於調節腸道菌相、強化免疫系統,甚至可能降低某些慢性疾病風險。
澳洲 CSIRO(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機構)則針對酒渣中的花青素與白藜蘆醇進行癌症預防與代謝症候群改善研究,初步成果正進入臨床階段。葡萄酒的「剩下的」部分,正逐漸走向醫療應用的邊界。
酒莊也能是生技研發實驗室
不只大型企業,一些家族型酒莊也投身「副產物經濟」。在南非Stellenbosch 的 Delheim 酒莊與開普敦大學合作開發「酒渣香皂」與「多酚身體乳」,在自家酒莊的零售店販售,深受遊客喜愛。他們還將部分酒渣轉換為天然染料,用於包裝與餐廳布巾設計,創造出一套「從田間到肌膚」的品牌敘事。義大利托斯卡尼的 Avignonesi 酒莊則採用閉環式系統,將釀造後的葡萄渣發酵成生物肥料,回灌自家葡萄園,達成「自給自足、零浪費」的有機農法。他們的酒標上甚至註明:「每一顆葡萄,我們都不浪費。」

永續的未來,是在每一個選擇裡
這些創新不是孤立的案例,而是反映出一個更大的趨勢:消費者與生產者都開始重視「完整生命週期」的價值。選一瓶酒,不只看風味、年份或評分,也在乎它背後是否浪費、是否善待土地與資源。
歐盟自2023年起已啟動「農業副產物回收利用指引(By-product Valorisation Guidelines)」,希望推動各農產業將剩餘物轉化為高值應用。葡萄酒產業,由於其原料密度高、轉化效率高,更成為示範標的。根據 Wine Market Council 的調查,超過 63% 的千禧世代與 Z 世代飲用者,在購酒時會主動查詢品牌是否具備永續認證、ESG政策或低碳足跡聲明。這表示,副產物轉化不再只是環保,而是市場競爭力的一環。
葡萄酒產業一直以來代表的是文化、工藝與時間的累積。但在這個資源高度有限的時代,它也開始學會「如何完整使用自己」。那不只是節省成本,而是展現對土地的尊重,對技藝的延續,對生活的溫柔提問。
葡萄渣看似無用,但它可以再製成保濕的精華、健康的纖維、腸道的益友、癌症研究的起點。每一個被重新使用的部分,都是我們對生活產業邊界提出的新定義。而永續也不只是選一瓶酒,而是選擇你支持它背後那一整段「不被浪費」的旅程。
